2025-08-29
作者: 来源:平顶山日报
点击量:0
山河记忆——寻访抗战老兵|102岁李相如:滇缅会战洒热血 四世同堂享晚年
抗战胜利70周年时李相如留影 李德栋提供
李相如的起义人员证明
李相如获颁的纪念章
李德栋照料父亲李相如(前)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8月9日上午,雨后清风格外凉爽。郏县龙山街道崇文社区,102岁的抗战老兵李相如坐着轮椅在大门口处纳凉,74岁的儿子李德栋在旁照顾。
“父亲年纪大了,说不清楚话了。”李德栋说。看到有人来访,李相如打着手势、微笑着和记者打招呼。
随着李德栋的讲述,李相如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故事徐徐展开。
高小毕业 护送地下党员赴西安
1923年9月,李相如出生在郏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有弟兄两个。1939年,李相如高小毕业,16岁的他被抓壮丁到禹县国民革命军55军74师学兵队。学兵队主要是训练补充兵员,由于李相如有文化,被任命为上士班长,主要任务是教新兵做操、往部队送兵。
1940年,李相如往唐河县送兵,返回到云阳时患上了眼疾,请假回到家中。回家后,李相如被编入国民革命军郏县兵团任分队长,负责日常防卫,检查抗日城防工事,他尽职尽责,铁面无私,严把工事质量关。
1942年,滇缅会战爆发,李相如所在部被调往战场。李相如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击溃日军3个师的进攻。会战结束后,李相如又被调入汤恩伯第13军,在第四师师长骆振义的率领下,将士们向盘踞在广西贺县的日军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李相如和战友们击溃日军,成功占领贺县。
随后,李相如回到郏县。
1944年农历4月,日军入侵郏县,李相如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81师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但81师武器装备太差,在日军的炮火、飞机轰炸打击下不得不撤退到郏县西北的茨芭、黄道山区,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几经转战后,李相如加入到地下党员王定南所率部队,并跟随王定南转战南阳、唐河等地。
据李德栋介绍,听父亲说,1944年,他从唐河一带回到郏县,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护送地下党员王定南前往西安。李相如不负重托,凭着机警、果敢,将王定南安全护送到了西安。
北平起义 获颁和平解放荣誉证明
1944年,李相如护送王定南后,辗转加入云南国民革命军13军第4师10团2营7连,任文书。
李相如的口述资料显示,李相如当时主要负责部队的文字工作和信息处理,根据指挥官的口述撰写作战部署、行军路线,防御工事安排等命令;记录战斗经过、伤亡情况,弹药消耗等,向上级提交战斗详细报告;同时登记士兵姓名、籍贯,入伍时间等情况,并协助译电员处理简单密码、传递情报。
李相如平时还教士兵认字,为不识字的士兵代写家书。
有一次,军长训话,李相如是标兵,站在前排,中间因为身上痒动了一下,军长把他叫到台上脱掉上衣。当时李相如吓坏了,以为要被枪毙。结果是虚惊一场,军长训完话后,夸赞他长得壮实。
1945年,李相如和战友听到了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随后,他和战友由广州乘船辗转到了河北秦皇岛。
几经整训后,李相如于1945年农历8月在热河建平编入傅作义部。1948年,李相如听命驻守北平。9月,李相如任职中尉副官。
1949年1月,李相如所在部起义,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入解放军后,李相如进入了解放军政训班,并任政教队教官。同年4月,在北京一个叫杨柳村的地方,由叶剑英、谭政给包括李相如在内的参加北平和平解放的有功人员颁发了荣誉证明。
四世同堂 晚年幸福感党恩
1949年4月18日,李相如回到了老家郏县,一直务农至今。
步入老年的李相如坚持吃素食,喜欢看《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尤其喜欢看《毛泽东选集》,看了一遍又一遍。
李德栋说,李相如经常给家人讲述自己在部队的故事,对晚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老人家寄语下一代,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做贡献。2014年,李相如开始领取每月500元的优抚金,并逐年涨到每月2000元。
每逢重要节日,郏县县委、县政府,郏县龙山街道党工委的有关领导都会看望慰问李相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李相如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2019年,李相如收又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多年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一直关注李相如老人的生活,每年都派志愿者来看望老人。李相如百岁生日时,基金会的志愿者专门来为他祝寿,送上了大蛋糕和祝福金。在抗战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郏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又给李相如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父亲坐的两辆轮椅都是郏县退伍军人事务局送来的。”李德栋说。
如今,已经102岁的李相如四世同堂,子孙对老人都十分孝顺,生活、精神上照料得无微不至,老人的晚年生活美满幸福。
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