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作者: 来源:平顶山日报
点击量:0
山河记忆——寻访抗战老兵 | 98岁史廷堂:夜战挑死仨日寇 “去”是永不褪色的回答
98岁的史廷堂坐在家门口
史廷堂受伤的左臂
老人的纪念章
史廷堂(右)和老兵握手
□本报记者 燕亚男 文/图
8月18日午后,叶县常村镇饮牛坑村的一个农家院里,98岁的史廷堂静静地坐在轮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二儿子史闯和妻子在院中忙活,不时回头望向父亲。老人时而抬头凝望澄澈蓝天中悠然飘过的云朵,时而低头摩挲手中的拐杖。那些血与火的岁月,如同被风吹散的云,在他记忆深处明明灭灭。
乱世浮萍:穿上军装活下去
“以前父亲总爱跟我们讲他当兵的故事。”史闯轻声说道,“自从今年初母亲去世后,他身体大不如前,好多事记不清了,话也说不连贯。但他参加过的西峡口战役和豫湘桂战役,有些片段还能说出来。”
1927年出生的史廷堂7岁时丧父,8岁时母亲被卖,孤苦伶仃的他成了村里一户人家的放牛娃。1942年,大饥荒席卷中原。一天,雇主对他说:“家里没粮了,你自己逃命吧。”
史廷堂逃到鲁山县磙子营乡投奔姑姑,可饥荒面前,亲情也显得苍白无力。五六天后,姑姑让他自己出去讨饭。从清晨走到日暮,他没讨到一口吃的。蜷缩在树林里,他失声痛哭,泪水混着脸上的泥水流进嘴里,又苦又涩。
“不能就这样饿死!”第二天,听村里人说附近有驻军,史廷堂光着脚,在天擦黑时赶到了叶县任店镇高营村国民革命军的驻地。
为了活下去,15岁的史廷堂懵懵懂懂地穿上了不合身的军装,平生第一次吃上了白面馍。他被分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炮兵第九团,任务是铡草、喂马。
一个月后,部队南下至驻马店境内,史廷堂趁夜色偷偷逃离,他怕走远了回不了家。回到故乡,饥荒未过,日子依旧难熬,他再次成了漂泊的浮萍。
1942年,国民革命军85军吴绍周部驻防鲁山,史廷堂又一次站在军营外,望着士兵手中的杠子馍两眼发直。一个河南老兵看着他骨瘦如柴的样子,把自己的馍掰下一小块递过来。他吃完后仍眼巴巴地望着对方。
“想不想天天吃这样的馍?”老兵问,史廷堂使劲点头。
就这样,为了活下去,他再次穿上军装。这一次,他没想过逃跑,因为不仅有馍吃,还有“打跑鬼子就能过好日子”的盼头。
血浴山河:枪林弹雨淬忠魂
进入军营,史廷堂每天握着中正式步枪练习瞄准、刺杀。几天后,部队开赴安徽阜阳、蒙城驻守,与日军仅隔一条河。每到晚上,他们就摸黑过河偷袭,日军也常反扑,拉锯战在暗夜里反复上演。
战火淬炼着年轻的神经。有一次轮到史廷堂站岗,中间他去方便,战友替岗,回来时却只看到倒在血泊里的战友。“我这条命是捡来的,是他替我挡了枪啊”,这是史廷堂经常念叨的话。
日军的战机时常轰炸阵地,死神常常猝不及防地降临。一天,史廷堂和战友正在挖战壕,几架敌机突然俯冲下来,炸弹呼啸着落下,很多朝夕相处的弟兄瞬间没了踪影。他趴在战壕里,紧紧抱着枪,听着身边人的惨叫,心脏像被一只大手攥住。
晚上偷袭时,大家心情复杂,没人知道能否活着回来。但次日战友相见的兴奋总伴着相互间战绩的较量:“你杀了几个鬼子?”
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4月,日军兵锋直指密县(今新密市)。史廷堂所在的第85军23师临危受命,在密县塔山与日寇37师团225联队狭路相逢。战斗从傍晚打响,持续了三天三夜。日军如潮水般发起猛攻,炮弹像雨点般砸在塔山上。
团长雷自修身先士卒,被炮火炸得浑身是血,仍拄着枪指挥:“弟兄们,守住阵地,别让鬼子过去!”士兵们备受鼓舞,奋勇杀敌,连续击退敌人两次进攻。
血战三天三夜后,史廷堂所在团接到命令,日军大批援军将至,为避免更大损失,他们撤离塔山,转战嵩县、洛阳一带。
西峡口战役:抗战终章留印记
“公公现在虽然有点糊涂,但他对西峡县鹰爪山记得尤其清楚,因为他的手臂就是在西峡口战役中受的伤。”小儿媳靳春说。
1945年3月29日至8月22日,国民革命军第31集团军苦战140多天,将5万日军围困在西峡口、丁河店等地,粉碎了日军威胁西安的阴谋。史廷堂所在连队驻扎在重阳店,一天傍晚,上千名日军发起进攻,战斗打了整整一夜。
“半夜在山上拼刺刀,我挑死仨!”史廷堂猛地抬起左手,像是还握着当年的枪。当年凭借有利地形,他们伤亡很少,日军却被打得哇哇直叫,最后俘虏了十几人,残余的仓皇逃窜。
“日落西峡口,是咱中国唯一在战场上对日军受降的地方!”史廷堂的语气里带着骄傲,“12万人打他们5万,人家武器比咱先进多了,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有个联队没接到投降命令,继续顽抗,被我们全部消灭了!”
就在这场战役中,一颗子弹打中了史廷堂的左臂。当时光顾着打鬼子,没觉得疼,后来血流得止不住,他才发现胳膊不对劲。野战医院里,军医检查后说子弹离神经太近,动手术可能导致左臂瘫痪。就这样,子弹留下的创伤在他身上成了永久的纪念,每逢刮风下雨,左臂就又沉又疼。
永不褪色:掷地有声显担当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史廷堂所在军队的长官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一直消极作战。1948年淮海战役时,他所在的师集体向解放军投诚,史廷堂也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来还参加了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在战火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最想念的是家乡的土地。史廷堂听说穷苦人都分到了土地,向部队提出复员申请。
1951年,史廷堂带着一身伤疤和对和平的渴望,退伍回到家乡务农,婚后育有三儿一女。
村里分给他几亩地,他像珍惜生命一样侍弄着庄稼。春种秋收,汗滴入土,曾经握枪的手拿起了锄头,枪伤的疼痛在劳作中渐渐麻木,只有阴雨天还会提醒他那些烽火岁月。“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打仗的故事,说现在的好日子是用命换来的,要惜福。”史闯说。
“2014年4月19日,我们第一次组织了11位老兵在平顶山参加西峡口抗战老兵英雄会,其中就有史廷堂。等到2021年去西峡县时,这些老兵只剩下3位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李晓黎唏嘘地说。
2021年5月21日,在小儿媳靳春和外孙的陪伴下,史廷堂到西峡县参加了重返西峡口战场的活动。来自河南各地的老兵聚在一起,提起西峡口战役,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5月23日上午,史廷堂和另外5位老兵来到西峡口豆腐店村、蒲塘村、鹰爪山,重返76年前浴血奋战的战场。站在豆腐店村里的河边,史廷堂望着潺潺流水,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惨烈:日本兵死了很多,这河里到处都是尸体,水都是红的,很长时间不能吃水。
“走到鹰爪山下,公公一眼就认出了那熟悉的山形,他说还是那个山疙瘩。当年日军就是顺着这座山上的窄路往下跑,在蒲塘村、豆腐店一带被围歼的。他盼着来这儿看看,盼了好多年。”靳春说,那天老人异常精神,话也多了,像是把积压在心底的记忆都倒了出来。
“这几年经常有志愿者来看父亲,前几天市里的志愿者还来看他,问他今年还去不去西峡县参加活动了。他倒是还想去,只是身体不允许了。”史闯说。
如今,98岁的史廷堂被儿子儿媳照料得无微不至,日子平淡而幸福。
“民间爱心组织一直很关爱老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每月为他发放1000元致敬金。”李晓黎说,2015年,史廷堂还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临走时,记者凑到老人耳边问:“如果国家需要,打仗还去不去了?”尽管很多事已记不清,话也说不连贯,史廷堂却立刻挺直了腰板,用尽力气回答:“去!”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像一颗子弹穿透了岁月的迷雾,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阳光依旧在老人身上跳跃,那些被风吹散的记忆或许不会完全归来,但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勇气,永远留在了这片他用生命守护过的土地上。
下载附件: